「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上德,無為而無以為;
下德,為之而有以為;
上仁為之而無以為。
上義為之而有以為。
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
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
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
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
處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白話譯文】:
至上之德,不執著此德,正因如此,擁有這德性。
俗下之德,執持不失此德,正因如此,丟失了這德性。
至上之德,自然無為而且也不為什目的而為;
俗下之德,勉力有為而且是為了目的而為;
至上之仁,純只感通之為,不為什目的而為;
至上之義,勉力為之,這是為了目的而為。
至上之禮,勉力為之,卻沒得恰當回應,就拉著臂膀而勉強將就
他。
如此看來,失去了大道之源,而後只好強調內在德性;失去了內在
德性, 而後只好強調感通之仁;
失去了感通之仁,而後只好強調正義法則;失去了正義法則,而後
只好強 調禮儀規範。
那強調禮儀規範的,正可見忠誠、信實已然澆薄,禍亂災害,已然
開始!
預先測度未來,只見得大道的表象,這是人們愚昧之始啊!
因此,大丈夫寧可居處忠信之厚,不願居處禮文之薄!
寧可居處純樸之實,不願居處浮泛之華,因此寧可去華薄,而取厚
實!
【藥方】:
◎「道」是有人起個頭,帶著你走,這人是誰,是你胸中的主。
◎「德」是依正直的心來做,直入本源,不必罣礙!
◎「仁」是彼此真誠相感、相應,融合為一體。
◎「義」是自我要求完善,做成規則,戮力為之。
◎ 回得本源,一切自在、自然!純樸的力量最大!
感謝 林安梧教授,授權本社團使用全文譯本。
並歡迎各位社友,推廣分享。
歡迎大家,繼續留言討論,謝謝!!!
網路譯文,請參考:
(如有侵犯版權著作權,請告知,馬上刪除,感恩。)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最有道理的人。他做了許多善事。可是他心地善良。不想去佔這份榮
譽。這才是最有道德的人。
▼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失另本作離)
可是沒有道德的人。就不同了。他一旦做了善事。恐怕別人不知道。所
以就到處宣揚。
▼上德無為。而無以為。
因此有道德的人。他對人的犧牲與奉獻。是出自無為的。他就是做了許
多好事善事。還以為自己沒做一樣。
▼下德為之。而有以為。
但是沒有道德之人。他一旦做了一些善事。就銘記在心。像這種人的
心。就是未能達到純真。因此對自己所做的善事。就恐怕失去名譽。
▼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另本作尚)
最有仁慈的人。他視萬物為一體。觀天地為一身。沒有分別之心。因此
忘物忘我。渾然是無為而為。
▼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另本作尚)
可是有義氣的人。就不同了。因為他無法出自無為之心。所以在為人處
事方面。往往失去仁德之心。
▼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仍之。(上另本作尚)
有些人以為自己很有禮貌。但是一旦遇到了對方沒有回禮。就很不高
興。真恨不得伸出手來指著對方。強迫對方回禮。
▼故離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
(離另本作失)
所以萬事的開頭。是先失去了大道。然是德才失去了。失去了德之後。
仁也就開始失去了。失去了仁之後。義也開始失去了。失去了義之後。
禮也開始失去了。
▼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也。
因此禮。只不過是忠信之心最薄的一種。到了這個時候。禍亂與災變。
可以說就要開始了。
▼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也。
從這個時候。知識開始競爭了。就像花一樣。只擁有華麗的外表。一切
就更顯得虛偽。這種虛偽的開始。等於是愚昧的開端。將到這個時候。
大家都愚蠢與盲從了。
▼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處其薄。(處另本作居)
所以大丈夫做人處事。應該以道德為上。仁義次之。
▼居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居另本作處)
然後講求實質的意義。不要追求虛偽浮華的作為。所以凡是
大丈夫的人。都是注重這方面而實質意義。不為虛偽的事物而煩惱。就
是這個原因啊。
請大家踴躍分享心得,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