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五福大帝

資料來源:中華大百科

 

五福大帝
  
五福大帝又稱五方瘟神,五毒大神或五靈官為民間的逐疫之神,目前一般據說源起自於福州。

起源

  所指五人為張元伯、鍾士秀、劉元達、史文業和趙公明。相傳五人夜遊,因見瘟鬼於井中施放疫毒,乃以身投井留書示警而死,後人感念其舍身救人而建廟祀之,後經天界玉皇大帝封張為顯靈公,鍾為應靈公,劉為宣靈公(也稱劉主公),史為揚靈公,趙為振靈公,合稱為「五靈公」,專為陽界驅瘟除疫,保境安民。
  另一說,五人欲將此事告知鄉民,但恐他人不信,又因應考未第,無顏返鄉,乃決議犧牲自己,留書示警。居民為報恩情,故建廟祀之。
  再一說,早期一個村莊內,因五個小孩子為了告訴全村莊的人村莊裡的井水有毒,就以身試毒來告知村民,因為做了這一件大大的善行,因此玉皇大帝封他們為五毒大神。
  最早為福州一帶的鄉土保護神。這項傳說成為「五瘟神系」的由來。

歷史傳說

  五福大帝投井自盡以保民,五福大帝又名五靈公、五瘟神,曾經為救世人免受溫疾而犧牲生命,後人感念其德,因此就立廟供奉。在臺廟宇稱為全臺白龍庵五靈堂,除了五位主神之外,還有著名的八家將。
  五福大帝之源由,有「道藏」搜神記,三教搜神大全,以及福州白龍庵,扶鸞記事等,五福大帝又稱五靈公、五瘟神,根據福建省福州白龍庵,扶鸞記事云:五福大帝,本為大明崇禎年間,泉州城五縣之舉子,路過福州南門外白龍山,即住在山上五瘟廟,因五位皆是寒儒,則以廟暫時來棲身,五月初四夜亥子交時,五位舉子有疲勞之感,則有睡意,但似眠非眠似夢非夢,突見功曹由天而降,宣讀玉旨曰:福州全省城人民,惡多善少,命五瘟廟之神,降瘟疫于省城內外『五瘟之神速往全省城,五口水源之大井,投瘟毒于井中,使全省城作惡之人,當受瘟疾慘死。
  宣讀完畢,此功曹瞬間消失蹤影,這「五位舉人」由惶恐驚醒,互相交談自己目睹情景,竟然一樣,在商議之下,就前往功曹所說之,五口大井之處,這「五位舉人」,因恐瘟神將瘟毒投入井中,而全福州滅亡,慈悲心腸,由衷而發,決議之下,五位就跳落五口井自盡,以示全城人民,這五位舉人分別是…晉江-張生、惠安-鍾生、同安-趙生、南安-劉生、安溪-史生。
  福州人民,見井中有人自盡,不敢取井水飲食,其中鍾生中毒甚重,變成尖嘴,全省城百姓感念其恩德,立廟奉祀,瘟神所降之瘟毒,未能完成玉旨,而有人代替福州省城滅絕,玉皇上帝查其本源,方知是五岳之神下凡轉世,這五岳分別是…中岳-嵩山,黃元大光含真真君,轉世為~張元伯,東岳-泰山,太靈蒼光司命真君,轉世為~鍾士秀,西岳-華山,素元耀魄大明真君,轉世為~~趙光明,南岳-衡山,慶華紫光注生真君,轉世為~劉元達,北岳-恒山,無極真君,轉世為~史文業。
  玉皇上帝念其不忘根本,舍身救人的精神,敕封為瘟部主宰,勸善除惡,解瘟正神五靈…崇禎皇帝,褒封為五福大帝…張元伯封為顯靈公,鍾士秀封為應靈公,趙光明封為振靈公,劉元達封為宣靈公,史文業封為揚靈公。
  以上是道藏的,記載的五福大帝,根據福州白龍庵記載,張元伯誕生,甲子年七月初十日子時,鍾士秀是生於,丙寅年四月十日寅時,趙光明、振靈公,是卯年三月十五日已時降生,宣靈公劉元達出生於,己巳年三月初三日丑時,揚靈公、史文業是在,乙丑年九月一日誕生。
  福州人民虔誠祭拜,又尊稱五靈公為五部大堂,相傳,清圣祖又敕封為五部主宰,以隆重祀典祭拜,祈求庇佑福州全省城,三山黎民,在「臺南」奉祀五福大帝的廟宇,稱為全臺白龍庵-靈堂。
  相傳是在清朝中期,由一位巡按建立於總鎮衙內,全臺白龍庵的,五福大帝之神像,是由福建福州,白龍庵迎請來臺,全臺白龍庵五靈堂的弟子,以姓尊稱五靈公,張部、鍾部、劉部、史部、趙部等…以黑、白、綠、黃、紅五行色為形,雕刻金尊奉祀主殿。
  相傳五福大帝,每年輪值掌理~~陰~~陽~~兩界,神威顯赫醫人無數,因而名聞~~閩~~臺~~兩地,根據全臺白龍庵,五靈堂沿革記載,五福大帝,誕生於元代。太宗年間,五位同為落榜舉人,在回鄉的路途上,五位因緣相遇,互相交談之中,因志趣相投~義結金蘭~,有一日,五個人投宿於福州~白龍庵,閑談至深夜盡歡而散。
  五福大帝之一的劉元達,在回房之後,於初更時分,聽到空中有人交談說道,福州盜賊橫行時有殺戮,人民應受瘟疾之報,奉上蒼旨意,特派五瘟大帝,施降瘟毒於井中,劉元達聞言失色,立刻喚醒眾兄弟,將所聽之事告知眾人,因此五人在商議之後,決定極力拯救,福州全城居民,乃相約前往城內,守住五口水井,以防有人汲飲井水,奈何,福州人民,對五位兄弟所言之事,均表不信,在勸阻無效的情形下,張、鍾、劉、史、趙、五兄弟,憐憫之心,不愿福州人民,慘絕在瘟毒而亡,就一同投入井中,飲毒水自盡,眾居民目睹情景,隨即將死屍撈起之時,五位兄弟其面容,變成黑、白、綠、黃、紅五種不同色彩,且手足向外展開,而成大字形,福州居民看見,五兄弟的情景,也相信井中有瘟毒,但後悔不及,欲將五位收殮入棺之時,因手足是外張成大字形,不管怎麼揉拉,也不能還原原形,只好跪拜擲筊求指示,結果圣指示,將五兄弟死屍,供請「太師」椅安座,眾人就遵照,圣筊交待進行,待其五兄弟,坐定「太師」椅之時,神貌立變身驅柔軟猶如活人,眼神猶如閃電威嚴無比。
  當時此事傳至縣官之處,縣官前來檢視,福州居民,將五兄弟投井自盡,拯救眾生之事稟明,不久縣官上報朝廷,在大明。崇禎年間,西元一六三四年,敕封為五福大帝,供奉於福州白龍庵,享受萬世香煙。
  相傳清光緒二十一年,西元一八九六年,馬關條約,清朝將臺灣割給日本人,日軍據於總鎮為軍營,在焦叭年事件發生之後,日軍懷疑抗日義民,在白龍庵起義,就把白龍庵全部拆毀焚燒,結果來自福州的,五尊開基神像,除了史部神像,被日本人帶走之外,只剩張部神像,在焚燒中掉落,而由信徒李天賜其父,向日本人乞求索回供奉,也成為後來白龍庵,在臺南市祟安街四十一巷六號,重建之時的鎮殿開基神像,臺灣省文獻會,林衡道教授,考據白龍庵,五福大』之由來說道,臺灣民間奉祀之神明,五福大帝,是中國古代,宗教思想五行之神,在福州地方信奉最為普遍,街上處處立廟供祠,後奉為瘟神。
  臺灣通史記載,臺灣所祀五帝有二,其一,為~五顯大帝,廟在臺南郡治寧南坊,即現在忠義路,五帝廟。其二,五福大帝,廟在鎮署之右,俗稱鎮臺衙,位在今「中山公園」西側,「道光」年間為福州人所建,是由武營中軍尤祟奉祀,所以稱為全臺白龍庵。
  日本領臺鎮署,廟被日軍占領,由一位挑水夫王保,以挑水供應,日軍炮兵隊換取神像,搬請至家中,後迎祀於臺南元和宮,安平縣雜記風俗現況云,六月白龍庵送船,每年由五瘟王爺擇日開堂,為萬民進香,三天後王船出海,前一日殺生,收殺五毒諸血於木桶內,名曰千斤檐,當擇一好運之人擔出城外,與王船同時燒化,人民贈送品物米包,名曰添載,是日出海,鑼鼓喧天熱鬧無比,一年一次取其逐疫之義也,府城白龍庵,原在臺灣鎮署內,日人據臺後建兵工廠毀之,其神像部份,寄祀大同街元和宮,遊醒民所撰臺南市志說道,白龍庵在鎮之右,福州人建,後於亭仔腳街別扶乩之所,名曰西來庵。
  
  日據時代初期,白龍寺被毀,變成日軍宿舍用地,其神像寄祀於今,自強街光和宮,西來庵,原來只是一扶乩神壇,在西元一九一五年,余清芳於廟中謀起義,并借乩童之口傳示,討伐日本人的神旨,因而名震全臺,日本人為洩憤,乃將廟全毀,并將神像焚化,信徒於一九五三年重建,在臺奉祀五福大帝的廟宇,除了五位主神外,還有名聞全省的八家將。
  八家將是文武雙差,枷鎖兩大神,左右掌刑,捉拿兩神,春、夏、秋、冬、四季神,文武判,奉請五福大帝,來臺的巡撫尤崇,弟子尊稱為,中軍爺,全省奉祀五福大帝,五靈公的廟宇,訂定農歷三月初三為,圣誕千秋, 七月十日 為祀日,以上這些就是五福大帝。

 

資料來源: 維基

 

 

造像[編輯]

  • 顯靈公張元伯,金面額頭有一道刮痕。
  • 應靈公鍾士秀,青面、花斑、嘴腫。
  • 宣靈公劉元達,赤面,濃眉大眼。
  • 揚靈公史文業,白面。
  • 振靈公趙公明,黑面怒目。

 

源流[編輯]

五方瘟神是很早就有的信仰,在《三教源流搜神大全》紀錄:「昔隋文帝開皇十一年六月內,有五力士現於凌空三五丈,身披五色袍,各執一物。一人執杓子並罐子;一人持皮袋並劍;一人執扇;一人執鎚;一人執火壺。帝問太史居仁曰:『此何神?主何災福也?』張居仁奏曰:『此是五方力士,在天上為五鬼,在地為五瘟。名五瘟,春瘟張元伯、夏瘟劉元達、秋瘟趙公明(一說趙光明)、冬瘟鐘仕貴,總管中瘟史文業。如現之者,主國民有瘟疫之疾,此為天行時病也。』」

民間傳說[編輯]

最早為福州一帶的地方保護神。這項傳說成為王爺信仰中「五瘟神系」的由來。福州人傳說,所指五人為張元伯、鍾士秀、劉元達、史文業和趙光明。相傳五士人為朋友,青樓曉唱,酒肆夜遊,因見瘟鬼於中施放疫毒,乃以身投井留書示警而死,後人感念其捨身救人,建廟祀之,後經玉皇大帝封張為顯靈公,鍾為應靈公,劉為宣靈公(也稱劉主公),史為揚靈公,趙為振靈公,合稱為「五靈公」,專為陽界驅除瘟疫,保境安民。一說,早期一村內,因張、鍾、劉、史、趙五個少年,發現了井水有毒,就以身試毒,均身殉死。民眾因而得知,一村保全,因這件大善行,因此玉帝封他們為五福王爺。

清代施鴻保的《閩雜記》曰:「相傳五帝皆里中秀才,省試時,夜同至一處,見有群鬼在一井中下藥,相謂曰:此足死城中一半矣。五人叱之,不見。共議守井,勿令人汲。然汲者以為妄也,五人不能自明,有張姓者曰:『吾等當捨身救人。』乃汲水共飲,果中毒死。闔城感之,塑像以祀云。」

臺灣民間信仰,從《福州白龍庵扶鸞記事》之說。記事:五人為泉州府秀才瑞桐張元伯,螺陽鍾士秀,銀同趙公明(或作趙光明),武榮劉元達,清溪史文業。此五秀才赴舉人試,夜宿福州府南門外瘟神廟。夜半忽見金光閃耀,瘟神輿出,廟內鬼差大呼「三山城當難,本部堂上帝,來收劫數中人。」命水猴、水鳥、蛤蚌、鱸魚、水蛙五妖怪,在五井中投放瘟毒。五人意將此事告知鄉民,但恐他人認為是怪力亂神之說,乃決議犧牲自己,各投一井,並且留書以示警。五人成仁後,託夢告知鄉民原委,並說玉皇大帝因五人捨身之德,已封為「五瘟大王」,主宰瘟疫巡按天下,賞善罰惡。鄉民為報恩情,故建廟祭祀之。

名號(拆五帝廟,起觀音亭)[編輯]

神名[編輯]

古代有個客居泉州福州人,築小廟奉祀五福王爺,配祀觀音菩薩。用數幅紙寫上:「福州五瘟大王」,每張紙寫一個字,當作廟匾。

某年某月某日,巡撫命令禁止民間不正當的信仰泉州府知府先到廟中探訪,問:「這是何神?」廟方回答:「五瘟大王。」

知府又問:「在保佑甚麼呢?」廟方回答:「這神明主宰五方瘟疫的事宜,能夠對人類降福、施禍。」知府說:「這是五通神罷?改為佛寺,奉祀觀音菩薩就夠了。」

一個刑名師爺是福州人,於是來幫腔,說:「不是『主宰五方瘟疫的事宜,能夠對人類施禍、降福。』,是『去除五方瘟疫的事宜,能夠對人類去禍、降福。』。」

知府笑著說:「怎麼取名為『五瘟大王』呢!」師爺把「福州」之「福」字撕掉,貼在「瘟」字上。又撕掉「州」字。就變成「五福大王」。

師爺說:「這神為福州所景仰的,可取名為『五福』。因為能轉禍為福,也可取名為『五福』。」從此稱「五福大王」,又尊為「五福大帝」。[5]

福州人則把這故事改為一個俗諺:「拆五帝廟,起觀音亭。」

廟名[編輯]

民間故事,五福大帝廟多稱為,其來有自。

古時福州,有一個門閥舊族出身的窮儒生,家道中落,還是努力考取了秀才,每晚都在夜下挑油燈讀書,想要科場一搏。

一夜,其鄰居婦人透窗看見影子,以為油燈是雞腿,想起日前自己丟失了一隻生雞蛋母雞,憤而投諸正(約等於里長),要告秀才偷竊。保正質問儒生「何故偷雞,斯文掃地。」儒生百口莫辯,遂至巷口五福大帝廟向神明發誓,無奈圍觀的眾鄉民鼓譟,因而擲筊,以証清白。

誰知當日五福大帝廟中所有的神祇,均外出辦事,僅僅留下一個神將之,鎮守殿爐。好巧不巧,該神將生前為婦人的親戚,死後魂魄到五福大帝幕府服役。神將既是婦人親戚,自然偏袒婦人,讓儒生擲筊了九次,均為怒筊,意即神意「儒生為賊」。

鄉民議論紛紛,認為是儒生偷竊。儒生憤怒,賠了婦人銀錢,隻身流浪到金陵烏衣巷依親,隨即考取了孝廉。又上燕京會試殿試取二甲進士,選庶常,點翰林,數年間平步青雲。

後閩中匪亂,儒生奉命經略福建,隨即平亂,欲返京師時,路見五福大帝廟,餘怒未消,命武士縱火燒之,再傳令諸,「五福大帝廟為瘟神淫祀,盡數燒毀。」又派一個兵勇來訪他昔日的芳鄰,婦人見勢頭不對,逃離了福州,從此不知所終。五福大帝託夢於保正與眾鄉民,重述其事,曰「昔誤了伊,官威難犯。將廟重建,改號為庵。伊自不知,我方得安。」眾鄉民醒來互相奔告,夢中如出一轍。所以五福大帝廟多稱為了。另說則與前說相近,五福大帝的信眾把陪祀的觀音大士佛像抬到大殿,將廟匾額字樣改換為「觀音亭」,以躲避毀廟的風潮,人稱「拆五帝廟,起觀音亭。」[6]

在五福大帝廟被毀禁時,有善信搶救了廟內五福大帝幕僚神「麻總政」的神像,建廟奉祀,改稱「麻王爺廟」,改祀麻王爺以避禍。麻總政倒是像閣揆,為被迫「神隱」的國家元首「五福大帝」出面照顧信眾。

據說「麻總政」原本是一位麻姓太醫。因幫鄉民治療天花,感染而死,五福大帝乩示,「將麻醫師遺體防腐處理,供奉於五福大帝廟,封為『總政官』。」故人稱「麻總政」。[7]

此為民間故事,各版本傳抄頗多,情節大同小異,多為士人被誣,入廟擲筊,神卻不驗。日後登科,憤而掃蕩此廟,故神示改名為「庵」,以求免禍。[8]

早期文獻[編輯]

載自《臺灣通史》卷二十二,連橫著,1920年

  • 五福大帝,廟在鎮署之右,為福州人所建,武營中尤崇奉之,似為五通矣。然其姓為張、為劉、為鍾,為史、為趙,均公爵,稱部堂,僭制若帝王,歲以六月出巡,謂之逐疫。喬裝鬼卒,呵殿前驅,金鼓喧闐,男女雜遝,傾錢酬願,狀殊可憐。越二日以紙糊一舟,大二丈,奉各紙像置船中,凡百器用財賄兵械,均以紙綢為之,大小靡不具。愚民爭投告牒,齎柴米,舁舟至海隅火之,謂之送王。七月七日,又至海隅迎之。此瘟神爾,而與靈官皆竊五帝之號,是淫祀也。
  • 臺灣廟宇表 (中所列多屬治內,其在鄉里者多略之)臺南府(附郭安平)
    • 白龍庵:在鎮署之右 ,福州人建 ,祀五福大帝 ,則瘟神也 。

興衰[編輯]

民間奉祀[編輯]

華南沿海先民每逢瘟疫流行,便祭祀瘟神,以求驅除瘟疫。清代中葉,臺南流行瘟疫,以福州人為主的,便自原鄉福州白龍庵分靈五靈官前來,設置臺南白龍庵。因白龍庵多為籍貫福州軍人奉祀,人潮洶湧,不利於鄉民祭拜。泉漳士紳遂自白龍庵迎請神位,另建臺南西來庵

五福大帝除了瘟神(王爺神)的性格,亦有陰間司法神的職能,類似城隍福州話俗諺「五帝捏(捉)你去」,即詛咒人死亡。故此神多半配祀判官陰陽都總管范謝將軍韓盧將軍甘柳將軍等神祇,亦由范謝將軍甘柳將軍等神將,組織為「家將」。白龍庵為五福大帝出巡所需,於是組織了家將團,作為主神護衛。依目前所見,如首創家將團體的台南白龍庵如意增壽堂與分衍西來庵吉聖堂都稱什家將,此一陣頭傳至嘉義地區後則多稱為八家將

官方查禁[編輯]

清代衙門,時常禁絕此類信仰,認為是五通瘟神信仰,查慎行做過《福州太守毀淫祀歌》:「愚氓致貧蓋有術,祈福淫祠亦其一。八閩風俗尤信巫,社鼠城狐就私暱。巫言今年神降殃,癘疫將作勢莫當。家家殺牛磔羊豕,舉國奔走如風狂。迎神送神解神怒,會掠金錢十萬戶。旗旄夾道鹵簿馳,官長行來不避路。忽聞下令燔妖廬,居民聚族初睢盱。青天白日鬼怪遁,向來祗奉寧非愚。嗟嗟千年陋習牢相紐,劈正須煩巨靈手。江南狄公永州柳,此事今亡古亦偶,獨不見福州遲太守。」故善信往往又改稱為五顯靈官五顯大帝等名,與馬天君信仰混合,或者改主神為五福大帝的幕僚神麻王爺。

臺灣日治時期,因余清芳以五福王爺的名號扶乩募眾,起事抗日,是為西來庵事件總督府查禁臺南西來庵神祇,信眾遂改稱五顯大帝等。臺語俗諺曰:「余清芳,害死王爺公。王爺公無保庇,害死蘇阿志。蘇阿志無仁義,害死鄭阿利。」就是講述此事。[9]

屬神[編輯]

文職[編輯]

麻總政、陰陽都總管、華學士、潘學士、單功曹、鄂功曹、康判官、龐判官、陳判官、劉判官、錢推官、田推官、陰主簿、陽主簿、烏長史、白長史、丁參軍、呂參軍。

武職[編輯]

畢中軍、連元帥、江元帥、豆都督、利都督、秦節度、齊節度、楚總兵、燕總兵、李將軍、姜將軍、孫將軍、斌將軍、韓盧將軍范謝將軍甘柳將軍、四季大神、五毒大神

五毒大神:南方柳大郎(赤面,踏蟾蜍)、東方朱二郎(青面,踏毒蛇)、西方何三郎(白面,踏壁虎)、北方薛四郎(黑面,踏蜘蛛)、中央吳五郎(黃面,踏蜈蚣[10]

宮廟[編輯]

 ·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q73012010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